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5:03:54
在良性的市场竞争中对利润和新增价值的追求,推动生产和服务不断扩大规模,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消耗、节约成本。
周其仁:垄断国企总的来说改革比不改强,但是不敢说一定改得好。你想,怎么和政府打官司?这是严重的威胁,现在《物权法》执法不严。
现在公有制的问题没有突破,所以在保护私人产权上搁置起来了,以至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内容摘要]:记者关于民企、国企、金融、财政、收入分配、城市化等领域的现状和未来,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前任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斌等七位学者,各有自己的焦虑所在,观点之间也不乏对立。要遏制房价的上涨,就需要更加完善资本市场,让资本更自由流通以及完善货币政策。人往高处走,你放开让人走,你看他们能去哪?不像农业,每块地都要种庄稼,每片叶子都得晒太阳,工商业活动不需要光合作用。但如果看历史经验,1989年东欧是一步到位放开资本项下的账户,并没有带来洪水猛兽。
记者:您认为中国目前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如何?陈志武:未来5到10年的发生危机的概率非常高,今年、明年还看不出来,因为最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展期的空间基本上放开了,既然原来的地方债务可以展期,按照原来南京路上好八连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逻辑,也许还可以再展期几次,这样给中国经济、财政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危机往后拖延了几年。记者:感觉城市化只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经济遇困的原因。从当前的情况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质上正处于不同的价值驱动阶段。
例如一些龙头房地产企业正在研究与开发低端地产,这不但代表着未来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与建筑节能、降低能耗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土地出让收入方面,占比仅为18.6%。结构调整意味着经济难以再续过份依赖出口带动的高速增长,需要通过收入的增长来带动内需的扩大。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综合地价水平为2653元,商品住宅地价为3824元,那么新增建设供地与商品住宅供地收入分别为8463亿元、2140亿元,两者占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总量占比为61%、15%。
致力于扩大供给、抑制投资性需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应当会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回调而改变现有调控政策。因此,中小房地产商很可能是这次调控成本和风险的最大承担方,同时也是承担能力最弱的一方。
具体来讲,2009年地方政府本级收入为32520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2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13964亿元,三者占比分别为18.6%、38.1%、18.6%。市场与政府之间不断明确的界限本身将增大商品房市场的竞争压力。(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房价 。其次,劳动力、资源、土地将为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设定成本约束。
因此,总体而言,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对某些具体的体制还要探索,如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医保、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并让人人享有。十七大报告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位一体新布局提到了新的高度,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4.把立足国情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使改善民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在改善民生政策上的偏移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欠账很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改善民生,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改善民生的体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因此,中央选择不同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试点,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民生就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这是史无前例的新课题。后来描绘的三步走的路径,其着眼点都是解决民生难题,让人民一步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尽管当时没有提到改善民生的高度,但其实质就是改善民生问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第19页、第39页)前者是改革,后者是探索,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脱离国情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照搬套用西方国家的体制和模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委讲师团 进入专题: 改善民生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最为宝贵和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在今后仍需继续和坚持的政策、对策走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改善民生的经验证明,只要党把改善民生升华为党的执政理念并转化为政府的方针政策,只要把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新期待加以集中升华,并纳入党的执政实践,不论在改善民生上有多大的难题,有多少困难,只要我们不回避,其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使我党关注民生有理论依据,并把改善民生提高到了从来没有的高度。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及民情,针对改善民生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已找到了解决问题、改善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要调整社会政策和公共财政政策,突出解决社会问题。
这为我国民生难题的破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善民生机制提供了路径,同时也为今后改善民生问题指明了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迈进了新世纪新时代,人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民生问题上又有了新期待,同时也提出许多新的民生难题要求我们党解决,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对我们党民生政策的新检验。
这是我们今后要发扬光大、继续做好工作的成功经验。十七大报告在制度层面已做了明确的安排。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加以详细阐述,使改善民生由此转化为国家的政策安排。如,对10多年来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人民不是很满意。
所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来逐步改善民生。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年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绩,既有效避免了北欧国家的福利主义的倾向,又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善民生的体制,其中尽管有失败的曲折,更多的是成功的经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并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十七大报告中单独设立改善民生一章,以突出社会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不断进行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反复到基层调研,以做好改善民生的大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改善民生成绩巨大的主要经验是:1.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使改善民生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改善民生是由我党执政理念所决定的,是党的自觉行动。其目的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上升为政策规定,切实解决改善民生中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在民生问题上直接的、现实的新期待。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就体现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实则是以民为本,这就内在要求我们党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以通过改善民生问题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改善民生上,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如胡锦涛总书记就到甘肃省定西地区对新农合问题进行调研,并指出,我们要按农民的要求办,你们有意见我们就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第19页、第39页)我们党针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不协调,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社会建设,又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同时明确了改善民生的五个所,使改善民生问题升华到党的基本纲领层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第15页)这一论断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为把改善民生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发展的国策高度提供了依据。主要是社会政策和公共财政的改革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到位,进而使人民在上学、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都面临难题。
3.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与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结合,使改善民生成为党执政的新使命邓小平最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实质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并借用小康的概念改善民生就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这是史无前例的新课题。
其目的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上升为政策规定,切实解决改善民生中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在民生问题上直接的、现实的新期待。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并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改善民生的经验证明,只要党把改善民生升华为党的执政理念并转化为政府的方针政策,只要把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新期待加以集中升华,并纳入党的执政实践,不论在改善民生上有多大的难题,有多少困难,只要我们不回避,其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